以前做内部分享写过一篇app推广的分析文章,贴出来共大家讨论,当然现在有很多数据都有变化,但渠道基本就这些,欢迎指正,谢绝转载啊!
-------------------------------------------------------------------------------------------------------------------------------------------
现在市场上主流的APP从开发环境和搭载系统上来区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适用于iphone手机的ios版本、适用于安卓手机的android版本和适用于window phone的WP8系统。由于每个系统生态和规则的不同,造成同一个app在不同平台上推广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会分别列举和说明。
一. App如何推广?
( 1) app下载渠道分布
1. 安卓应用日均下载量约为1.3亿,iOS应用日均下载量5000万。
2. 应用市场和PC管理套件由于起步早,培养了用户的下载习惯,已成为首选的应用下载道。
(2)用户下载行为分析
1.用户初次下载,来自推荐以及搜索。
2.一些推广人员利用某些市场排名规则,进行恶意优化,占据大量热门APP名称,使用户在搜索关键词命中这些热门APP名称时搜索结果排序靠前,以及优化排行榜排名(刷榜),提升曝光。
二.App推广渠道?(主要介绍安卓,因为ios渠道相对单一)
(1 ) 第三方应用市场渠道,是主要的APP分发渠道,,也是用户习惯的下载渠道。存在以下 几类公司。
1. 第三方主流应用市场
android:如91、安卓 、安智、 机锋 、应用汇等。
ios: 苹果园、软猎、同步推等
2. 装机助手,如91助手、360助手、 豌豆荚。
3.手机厂商:如小米、华为 、HTC、 三星。
4.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
5.互联网公司分发渠道:新浪 、搜狐 、网易、 腾讯 、阿里云。
以上渠道的推广成本与费用,按cpc(按点击下载次数付费)计算大致为0.5元~1.5元不等。CPA大概为2~5元。至于CPT根据位置不同从几千到几万一天不等,不过我不推荐CPT这种方式。
渠道优势:用户质量高,数量大
渠道劣势:市场多达200家以上,维护成本高,主流市场十几家左右,框架合作可降
低成本。
(2)广告联盟渠道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推广方式,不过沟通监控成本高,这种方式需要监控订单来保证用户质量,操作比较复杂。
业内公司:友盟 亿邦动力 微云 有米 admod 力美等。
费用成本,按cpc 0.3元~0.8元,cps(激活成本1.5~3元)
渠道优势:起量快,成本适中
渠道劣势:存在作弊行为,媒体维护成本高,用户质量一般
(3)厂商预装对很多有实力的大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拉卡拉被联想控股,预装联想手机属于内部资源置换,如果要拓展外部厂商资源,资金不充足的话不是首选渠道。
费用成本:按照预装量付费价格在0.5元~1元之间,cpa按照激活付费1.5元~4元
不等。
渠道优势:量大,平均成本不算高。
渠道劣势:跟进成本高,用户类型广,精准用户比例相比其他渠道偏低。
(4)水货刷机,这种方式跟厂商预装类似,不过用户质量不如厂商,市场也比较混乱。
业内代表:刷机精灵 、乐酷 、XDA
渠道优势:量大,见效快,一天能有几万的增长
渠道劣势:用户质量差,这个渠道的用户一般习惯频繁刷机
(5)还有一些非正常的推广方式,比如说“刷榜”,不过安卓和ios都对其做了严格的限制和制定了严酷的惩罚措施,所以我强烈不推荐使用这种方式,就不多做介绍了。
(6)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渠道,近几年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营销渠道推广APP也成为很不错的一个选择。但社会化渠道又面临一个问题,无法衡量在口碑传播过中产生的真正下载量。另外,口碑营销的传播其实与产品本身有密切效果。产品是否真正有价值,能够刺激用户去使用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营销的价值在于放大产品某一方面的优点,或者包装一个噱头,需要产品和运营人员精心策划,有步骤有节奏的去进行营销,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APP运营模型?
(1) AARRR模型
AARRR是app运营比较经典的一个。AARRR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这个五个单词的首字母,分别对应这一款移动应用生命周期中的5个重要环节。
App运营当中每一阶段都需要密切的关注数据,其中在每个阶段都涉及到涉及到不同的数据指标,如下表:
AARRR模型阶段
关注指标
AARRR模型阶段
自传播(Refer)
K因子
自传播(Refer)
获取收入(Revenue)
ARPU(平均每用户收入)、消费用户比例、LTV(生命周期价值)
获取收入(Revenue)
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次日留存率,周、月留存率
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
AU(活跃用户)、活跃率、使用时长、启动次数
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
获取用户(Acquisition)
新增用户、CPA
获取用户(Acquisition)
(2) app运营团队角色构成
1.商务拓展人员:负责合作,渠道开拓
2.渠道运营人员: 负责监控所有渠道的效果, 不断优化渠道的占比和构成。
3.用户反馈人员 : 负责和用户双向沟通,取得有效用户反馈,回答用户问题,比如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等。
4.数据分析人员: 负责持续深度挖掘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用户行为,分析季节效应,分析数据异常等等
5.运营活动人员: 负责各种事件活动策划,微博营销等。
四.总结
以上我主要介绍的都是app推广的常规渠道,不过在互联网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随时都会出现新的可能,任何一款好的产品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最后表达一下个人观点:一款真正好的产品,即使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活跃用户也会持续增加,更优秀的甚至暴增。尤其互联网产品更是主要以产品用户体验为导向,而不是营销为导向的。当然我不否认好的营销推广会使好的产品更快的为大众所接受。
1、内容策划
内容策划前需做好受众定位,分析得出核心用户特征,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内容更新上保持一天三条左右有趣的内容。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创意,还是创意,让你的产品讲故事,拟人化。
2、品牌基础推广
——百科类推广: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建立SEO体系和百度指数;
——问答类推广:在百度知道,搜搜问答,新浪爱问,百度经验等网站建立问答。
——垂直社区: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社交网络,要有相应的内容存在。
3、论坛,贴吧推广
机锋、安卓、安智….在手机相关网站的底端都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内论坛。建议推广者以官方贴、用户贴两种方式发帖推广,同时可联系论坛管理员做一些活动推广。发完贴后,应当定期维护好自己的帖子,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搜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以便下个版本更新改进。
——第一阵容:机锋论坛、安卓论坛、安智论坛等;
——第二阵容:魔趣网、安卓论坛、魅族论等;
——第三阵容:风暴论坛、木蚂蚁论坛、DOSPY论坛。
4、微博推广
——内容:将产品拟人化,讲故事,定位微博特性,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微博上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
——互动:关注业内相关微博账号,保持互动,提高品牌曝光率;
——活动:必要时候可以策划活动,微博转发等。
5、微信推广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推广需要一定时间沉淀,这里可以参考几步曲:
——内容定位:结合产品做内容聚合推荐,内容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并且符合微信号的定位;
——种子用户积累:初期可以给定个KPI指标,500个粉丝一个门槛,种子用户可以通过同事好友,合作伙伴推荐,微博引流,官网引流等;
——小号积累:开通微信小号,每天导入目标客户群;
——小号导大号:通过小号的粉丝积累推荐微信公众号,将粉丝导入到微信公众号;
——微信互推:当粉丝量达到一定预期后,可以加入一些微信互推群。
6、PR传播
PR不是硬广告,学会给你的投资人、员工、用户讲一个感动人的故事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他妈的媒体,无论微博、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的专栏或各大社交网站,我得去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来讲述一个好的品牌的故事,反之,这些平台也会是用户对品牌产生UGC的最好渠道。
在初创公司,作为PR需要把公司每一个阶段的方向都了解透彻,然后学会向市场、投资人、用户传递一个有力的声音,这个声音并不是生硬的广而告之,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对你的故事所感兴趣,并带动大家如何把兴趣引到你的产品上来,最好形成行业的热议话题。
以下有几个策略:
——用日常稿件保持稳定的曝光
我们会定期做一张传播规划表,每个月要根据公司和产品的变化来决定该向外界传递什么声音,恰当的表达和持续的内容产出会让公司的曝光度及行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维护好已有的媒体资源,积极扩展新资源
对于自己原来熟识的记者和媒体,我仍会保持续的沟通和交流,告诉他们,我们的团队在做怎么样的一件事。深信只有反复的沟通,才会把故事的闪光点打磨得抓住人心。而作为PR也更能及时嗅到媒体关注的兴趣点,为下一次的报道梳理做好充分准备。在创业公司对PR的经费并不是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仔细去分析,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和进度,需要利用的什么样的途径和资源去支撑公司的发声和观点。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都有计划的去拓展一些新的媒体资源,这样能为之后做事件输出时能有合适的渠道的进行支撑。
——选择的渠道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说什么故事,用哪种方式呈现传播效果会最佳,这对于渠道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公司创始人的一些采访,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行业及财经相关的权重高的纸媒,有利于大面积的带动传播;对于产品的发声,我们更倾向于科技类的新媒体,在行业内能引起更快速的关注力;而对于事件话题性的新闻,我们更青睐于选择大型门户类网站。
对于自媒体这领域,实力参差不齐,选择有中立观点和实力派的自媒体发声,不失为好的选择。但是成本对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而对于电视媒体,选择对和你潜在用户相吻合的节目,是一个能快速让产品呈爆发式增长的途径.
——做好对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
这些可能包括人群的覆盖率、点击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每一次的数据,都会告诉你下一次的内容应该怎样做得更赞。而PR作为连接内外的桥梁,最好也要藏身于用户中间,在深度沟通中突出品牌的个性。
7、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绝对是个体力活和脑力活,这需要整个团队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此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配合一定的媒体资源,事件才得以在最快的速度推出去。
事件营销的前提必须是团队成员需要每天接触大量新鲜的资讯,把这些信息整合,也需要养成随时记录下一些闪现的灵感创意并和成员们及时分享碰撞。对于能贴上产品的创意点结合点,我们会马上进行头脑风暴,对事件的始终进行推理,若确定方案可行,那么马上做出与之匹配的传播计划,开始做项目预算并一边准备好渠道资源。
8、数据分析
每周花一些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一条微博、微信、每一个渠道背后的数据,你一定会发现传播度高的内容背后的契合点和关联性。这样非常有利于自己官方微博、微信内容质量的提升,运营起来也更接地气。
9、“牛皮癣式营销”
线下推广不建议做浪费人力物力的发传单等等。了解当地情况,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建议在热点区域放置可移动的广告位,或者在地面上刷二维码,并且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下载APP送礼品等形式搞噱头营销,最好是被城管给赶走,这样效果会更好。
10、撕逼营销
撕逼前:
找一家你的竞争对手,公司成立五人小组,从互联网、人脉圈里海量寻找和归纳总结对方公司和产品的弱点,找到一个最有可能爆发的点,制定一个作战方案出来,这个方案一定要具有传播性、话题性、撕逼性方可,最后设置执行组,专职负责撕逼,事前可简单通知关系要好的媒体做放风,并准备好相应的产品推广方案。
撕逼中:
不管对方说什么,你不断重复五人小组数日研究出来的对方软肋即可,并时不时把目光引导自己产品上来。
撕逼后:
顺势推出之前就做好的推广方案,线上线下渠道媒体一起帮你口水,同时开始推量,事可能就成了。
APP推广到底是干什么的?是应用商店的渠道推广?还是媒介广告投放推广?还是商务合作推广?还是公关营销推广?首先我们要明白互联网公司市场部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作者 华旭东
效果类营销
任何以KPI指标跟结果为导向的推广我们定义为“移动互联网效果类营销”。电商、金融等APP你的目标结果就是销售额跟投资金额。工具类、社区类等APP你的指标就是留存率、使用时长、统称为活跃指标。
品牌类营销
以曝光量百度指数以及传递品牌形象为目的推广我们定义为“移动互联网品牌营销”。从小到产品的slogan大到媒体TV硬广,这些难以精确统计实际效果的事件我们定义为品牌营销。
本文我们重点谈一谈移动互联网效果类营销怎么做。在这之前我还是需要强调一下,效果类营销的好与坏一方面跟从业者的能力有关系,另一方面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产品就是万事开头的第一位数,效果类营销只不过是第一位数后面的加成。产品如果是0后面再加多少个0都是功亏于魁。当然对于从业者来说无论什么产品全力以赴是最基本的职业态度。
移动互联网流量池一览
渠道分发
第三方应用市场:应用宝、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PP助手、豌豆荚等。
手机厂商市场: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美图手机、锤子等。
苹果正版越狱:XY手机助手、爱思助手、itools、同步推等。
效果类原生广告
资讯类信息流:今日头条、智慧推、一点资讯、畅读、搜狐汇算、新浪扶翼、Zaker等
社交类信息流:粉丝通、广点通、微信MP、百度贴吧、陌陌等
浏览器信息流:UC浏览器、QQ浏览器、猎豹、小米等。
DSP信息流:有道DSP、多盟DSP、力美DSP、Imobi、Admob、聚效等。
工具类信息流:wifi万能钥匙、酷划锁屏、红包锁屏、万年历、墨迹天气等。
国内外网盟:快友、mobvista、yeahmobi、glispa、matomy等
视频类: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等。
SEM/ASO:百度SEM、360SEM、神马SEM、appstore ASO等
渠道分发现状
我相信最早接触应用商店推广的那批从业者一定会怀念那个一个首发就能带来上万新增的年代。12年-13年是移动互联网的窗口期,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主动去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好玩的APP。基本上是哪个排名高哪个被推荐就下载什么。我们称那个年代叫小白年代。可是就如我开头所说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太快了,短短几年时间涌现出几百万款APP。从14年开始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慢慢的从去应用商店主动搜索好玩的APP,到今年的应用商店回归渠道分发的本质。
有一个数据可以告诉大家,目前75%以上的用户去应用商店都是知道自己要下载什么,下载完了就闪人不会做太多的停留。所以很多开发者会抱怨为什么现在首发只有几百个新增、为什么买CPT的首页Banner算下来成本这么高?为什么应用商店要开始玩有奖下载、红包激励?这一切的本质就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变了。那针对以上的局势我们需要怎么办?
如果你的CPT投放成本很高,那么只投CPD的关键词竞价,做CPD的目的是降低获取用户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防御性的手段,防止自己的产品名字被流量劫持。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随着手机出货量的不断增加还可以深挖。如果一家应用商店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严重,那么你就要谨慎了。说明它们开始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变现,你的成本会水涨船高。所以,我个人建议今年不要再把太多精力花在应用商店上面。
原生广告
信息流广告原生广告的主分支,本质的核心就是原生广告。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原生广告不是品牌广告,核心的是靠素材跟文案去吸引用户。如果一张素材上面你又想传递品牌,又想获得好的点击率这个非常困难。用户更加关心是内容本身,这个是需要所有人都需要明白的最基本的道理。如果2015年是信息流广告的元年,那么2016年是信息流广告的爆发年。今年如果你还不做信息流广告你后面再做成本会非常高。从15年下半年到16年上半年越来越多的超级APP开始商业化,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商业化初期对于开发者开说是红利期,你获取用户的成本很低。但是一旦商业化足够成熟那么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本文我会大概的把主流的渠道做个简单的说明讲解,在后期的文章中我会针对每个渠道进行详细的投放优化策略讲解。
今日头条
日活:5千万
IOS占比:30%
女性:45%
年龄:18-40岁占比70%
基本情况:首先今日头条除了头条以为,还包含了段子来了的流量资源。目前是资讯类信息流平台最大的平台。16年开始头条开始向广告主开始放量,如果做新闻类的渠道这是必须要做的。
畅读
日活:450万
IOS:40%
女性:50%
年龄:20-35岁
基本情况:女性用户占比高,畅读的优势在于它有很多免费的杂志资源,并且可以洽谈多种合作方式。
搜狐汇算
日活:800万
IOS:30%
女性:20%
年龄:28-45岁
基本情况:搜狐是老媒体整体用户年龄偏大,但是实际消费能力包括对新生产品还是比较抵触。
新浪扶翼
日活:400万
IOS:30%
女性:30%
年龄:25-35岁占比90%
基本情况:出了新浪新闻APP、wap流量以外还包含了小咖秀、美拍、大姨妈等流量。
一点资讯
日活:300万
IOS:17%
女性:40%
年龄:18-35岁占比70%
基本情况:15年年底开始商业化目前属于红利期安卓用户偏多。因为投资方有小米,故小米后台也可投放。
Zaker
日活:500万
IOS:50%
女性:32%
年龄:21-30占比60%
基本情况:一线城市用户占比50%,用户群质量偏高,商业化初期红利可观。
智慧推
日活:5千万
IOS:70%
女性:40%
年龄:18-35
基本情况:包含腾讯新闻、腾讯视频、天天快报资源。IOS用户非常高,适合大规模放量。
粉丝通
日活:5千万
IOS:40%
女性:60%
年龄:18-25岁占比60%
基本情况:微博财报日活1.2亿,整体用户属性偏年轻化,目前国内最大的开放类社交平台,粉丝通商业化比较成熟,也是多数开发者必投的渠道。
广点通
日活:1亿+
IOS:40%
女性:45%
年龄:18-40占比85%
基本情况:广点通包含腾讯新闻、微信、QQ空间等众多资源。其中通常投放的比较多的是feeds广告。这里面包含了QQ空间,以及第三方APP例如臭事百科等。体量大,流量参差不齐适合多种类型的APP投放。市面上比较知名的垂直类电商一年投放金额几千万到上亿。
微信MP
日活:5亿+
CPC:安卓平均点击单价0.8,IOS为1元。
CTR:1.4% -1.8%
基本情况:CPC资源主要微信公众号底部 banner位置,以及朋友圈广告按CPM结算。差不多一个CPM在30元-50元之间。微信MP商业化还不完善,说实话成本挺高。
UC浏览器
日活:5千万(官方1亿)
IOS:30%
女性:40%
年龄:20-35岁之间
基本情况:国内浏览器的流量老大,用户群覆盖面广满足放量需求但是优化难度较高。投放下来成本还是比较高。
百度贴吧
日活:3千万(官方7500万)
IOS:30%
女性:40%
年龄:18-35占比80%,整体年龄偏年轻化
基本情况:学生群体较多但也包含不少冲动型消费用户,相对来说更适合社交、游戏、工具类产品投放。
陌陌
日活:1000万(官方2000万,附近的人PV 1个亿)
IOS:30%
女性:30%
年龄:18-32占比90%
基本情况:整体投放属性还是偏CPM,CPC投放效果一般看后期商业化调整。
DSP信息流
如何判断一家DSP公司的好坏,取决于它们的算法,对于长尾流量的把控以及核心的媒体的资源。DSP是一个值得深挖的流量池,难度在于平台的选择优化。对于一些垂直类APP又想获取精准用户,可以深挖这一块。里面包含了诸多的中小型垂直类APP的长尾流量。同时你也需要做好前期成本极高的准备。
国内外网盟
本质上来说跟DSP的性质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媒体的选择上。会有部分国外APP在国内的一些长尾流量。例如glispa、matomy等公司相对国外资源优势比较大,满足开发者短期内的放量需求。整体用户质量取决于开发者的要求跟最终的把控。
DSP跟网盟是一个比较杂的流量池,里面会包含很多大的媒体的长尾流量。而且比较难判断来的流量是哪个媒体,因为他们会去找很多下家,你根本不清楚流量是哪里来的。所以不建议大金额的投放,同时需要把控好用户质量。如果你不想通过刷量去冲击APPSTORE的排名,那么或许DSP跟网盟是个不错选择。保证了流量的真实性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分类榜的排名。
ASO
15年初到15年中旬你如果玩ASO,那么我可以说你还是比较厉害。例如比较知名的某进口零食APP、某招聘APP。他们确实通过ASO获得了大量用户。但是16年的ASO已经烂大街了我个人不建议去玩。首先成本变高第二很难稳定获得大规模真实流量还冒着被投诉的风险。当然小公司光脚不怕穿鞋的可以试试。
ASO(苹果商店搜索优化)分为三个步骤。
关键词的覆盖:通过开发者组词的方式的让产品覆盖更多的有效关键词,通常主流在500-2000之间。这是ASO的第一步,通常这一步是最基础的不会带来任何效果。
关键词排位的优化:例如你的产品覆盖了百度这个关键词,那么你需要通机器刷,或者微信积分墙任务的方式把你的产品的排位提升到前五。目前机器刷存在巨大风险,主流的是通过例如钱咖、应用试客等平台以CPA单价3.5-4元/A的模式去发布任务,在某时间段进行大规模的重复任务。相对来说风险较低,但是还是建议中小型开发者做一个副应用。
维持排位:15年下半年市面上主流做20个词,要优化一次就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是16年的苹果算法调整,现在需要每天进行排名维护。
加急审核:加急审核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快速跳过苹果的审核,不存在代写加急邮件或者跟苹果有关系一说。
渠道谁都知道,到底该怎么玩?
就如我一开始所说的,今年信息流广告是重点。如果你的月预算在300万-800万基本上腾讯系、阿里系、百度系、超级APP系的信息流流量可以满足你的放量需求。简单的说你投满10-15个主流信息流渠道基本满足你的KPI需求。
至于DSP、CPA网盟、垂直类APP等等都是作为长尾流量的补充。而信息流渠道本质上的难点在于渠道的优化跟渠道的管理。为什么同样的渠道你的竞品投放成本比你低,ROI比你高?本质上是你的竞品在优化层面做的比你好。通常投放信息流一般很少会跟直客合作,通常会跟代理商合作。那么好的代理商跟差的代理商决定了你的成本跟ROI。当然部分公司也会有自己的优化团队,但是我的理念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代理商实力:首先我们要判断代理商是否为一级代理商,这个决定了代理商跟媒体的关系跟获取资源的能力。通常我个人建议可以直接跟媒体方进行洽谈,了解媒体现阶段的真实情况,在根据自己的产品去做判断是否适合投这个媒体。
优化团队的能力:每一家代理商上门过来跟我谈都会告诉你我们家优化师很牛,通常我们只需要关注三点。一是是否有同类产品的APP在跟他们合作,合作的效果怎么样,例如激活成本、转化率、CTR、ROI等详细的数据。二是详细看一下同类产品投放素材的案例图片,素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够吸引目标用户群。三是如果让代理商根据你们的产品制作一个投放策略以及预估一个成本以此考核。通常好的代理商只有10%的优化师是真正有实力的,通常只服务大型客户。所以后期合作哪个优化师负责你们的产品需要明确清楚。
代理商的返点政策:返点政策水比较深,简单的说你需要清楚媒体给到代理商的全额返点为多少。目前市面上的代理商通常不会全额返点,除非你投放量极大后天硬。但是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多方评估筛选出最有诚意的代理商。例如智慧推因为返点力度大,返点的比例影响着你最终投放的成本。通常你一句“我手上也接触了很多家代理,你报个你们最大的返点力度”基本可以大概摸出对方的诚意。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同行老大跟哪家合作,你就找哪家谈。
渠道的管理:在于根据每天投放的数据,进行及时的优化调整。以及对于代理商的积极性、压力的把控。在精力跟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通常可以跟两家实力相当的代理商同时合作。让双方之间有竞争关系跟压力。其次跟优化师的深入交流至关重要,最终把控的就是每天代理商发给你日报的结果。
渠道的优化周期:任何渠道一开始投放通常会出现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因为大多数媒体的账户需要通过十几天的账户优化。这就是账户的质量度,你的账户质量度越高,你后期投放的成本就越稳定。同样的出价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曝光。所以千万不要前几天投放成本高,马上就暂停广告这是大忌。
投放的素材方向:不同的产品投放的素材方向都不一样,但是核心的是你的素材是吸引你的目标用户群。而不是完全为了成本跟点击率去制作垃圾流量素材。通常前期需要定5-10个不同风格方向的素材,小规模的测试然后找到跑量的素材。
数据的把控:每天花那么多钱,一定要对数据负责。数据可以反馈很多东西,需要花精力去研究投放数据。通常需要关注点击成本、CTR、激活成本、ROI、CPM折算后的成本。其次一定要对后期用户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防止垃圾流量的进入。
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流量池
我最近还是会听到一些公司抱怨没有推广费用,老板不愿意给钱推广。实话说我为这家公司担忧,移动互联网广告已经进入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蛋糕就这么大有资源有资金的公司的用户会越来越多,没资源没资金又不舍得花钱的公司将会被市场淘汰。身为效果类营销从业者的责任就是把每一分钱花出效果,钱就是你的弹药。一切的推广都是以目标用户群为方向,清楚你的潜在目标用户群在哪,他们通常使用什么样的APP。然后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流量池,不同的产品流量池都是不一样的,流量池就是你的资源。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媒体渠道,在渠道的分配上按照渠道ROI进行合理的预算分配。保证每季度有新的渠道进来旧的渠道淘汰,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流量池。
结尾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是世界上最没有忠诚度的用户,这导致了一年一个局面。去年投放效果好的媒体搞不好明年就不行。所以从业者一定要时刻关注市面上比较火的APP,一旦在商业化初期跟他们合作那么你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媒体流量虽然在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玩法都是一样的。
关注微信【app推广aso】可以获得1000家app换量资源
市场上不缺渠道,同一个渠道因为行业不同产品不同效果差异也很大,列举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筛选出最合适的与产品匹配,实现效用最大化。我主要从定位和场景两个方面谈一谈目标用户获取策略
先看一个简单的公式:转化数量(Y)=基数(M)*转化率(R)
>>转化数量:最终获得的用户
转化数量这里可以理解为KPI,也可以看作是最终效果,比如:获取2000个激活用户/1000个注册用户/500个有效订单等等
>>基数:渠道库存
基数对应渠道大小,大渠道例如应用商店、知名媒体、搜索引擎、超级APP等;小渠道比如一篇自媒体软文、某个垂直APP广告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库存可以预估
>>转化率:投放质量
转化率是最终效果的决定因素,假设你的产品曝光10000次,转化率1%和5%肯定是差别巨大的,它由渠道质量和广告策略综合决定
三个看似简单的指标最开始其实很难准确量化,所以才会出现关于“如何筛选渠道”的困扰。其实,无论渠道怎么变,我们要做的事无非是提高转化率,找到足够多的用户。
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在推广产品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信息,对应两种获客策略
>>这是一款…产品,它针对...用户(用户标签)
>>主要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场景标签)
策略一、传统的定位营销,知道他们是谁(用户标签)
面向“全人类”的超级app就那么几个,更多的品牌面向垂直领域的用户,也就是说对应清晰的用户画像。需要知道的是:我的产品/品牌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的用户是谁?
他们的物理特征是什么:例如性别、年龄、地域、职业、收入、上网时长等
他们的精神特征是什么:例如兴趣爱好、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用户标签可能是现有用户总结,也可能融入了品牌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大流量平台,通过技术定向的方法向他们展示你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人工筛选去匹配用户属性相似的中小流量平台直接进行合作。
策略二、灵活的场景营销,迎合他们的状态(场景标签)
用户并非静止的,用户的心理也一样面临变化。在特定的场景下,非目标用户也会因为适时的心里唤起被成功转化
>>吃火锅的时候我一般选择王老吉,但平时我更爱喝汽水
>>旅行的时候很多人购买一些无用的“纪念品”
>>世界杯期间足彩销量大幅上升
......
这就回答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偏爱代入感和对号入座
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事件炒作和蹭热点
为什么电商平台刻意营造节日气氛以推出促销活动
答案很简单:刺激转化、刺激传播、刺激消费
懂用户是营销必备的技能,在研究现有用户、准用户、潜在用户的基础上,才会有后续两种找到目标用户的策略。定向营销偏静态,成功的关键是用户定位和渠道匹配的精准度,当然还要考虑预算;场景营销,有偶然性,考验心理把控,场景营造,创意植入以及技术承接各种能力,难度系数更大。
微信公众号:晨夕笔记(think_notes),从零开始,分享工作经验、记录能力成长,坚持输出市场营销方法论和推广实战案例。甲方视角,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人人能懂,可能对一部分人有用。
App 推广,很好的话题,实际工作当中很多职位都会涉及到这个领域。研发、UI、美工、PM、商务,各司其职,大家都希望自己做的产品能有更多的人使用,能被广为流传。
产品这个词是一个统称,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多端输出展现,获取更多的流量,再将流量转化。
iOS - App Store
一个 App 在苹果商店的表现,是其最显眼的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名片,排名、体量、是否被推荐过,那是一种成就。想要更高的排名,更大的体量 - 注册用户总数,被推荐的潜质,自然要有能力获取更多的下载量 - 之后再说注册转化的问题。App Store 大搜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搜也是主要获量渠道。题主的意思我理解为怎么样才能从大搜里获取更多的流量?
Android - 各大安卓应用商店
我认为安卓版的优化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各大商店其实是依靠卖 T 和 CPD 维持生计的。不用想太多优化的手法,如果不花钱就能把自己 App 在各大商店的关键词排名做上去,哪岂不是太容易了?还有什么玩头儿?
先说下要上哪些应用商店:OPPO、VIVO、小米、应用宝、华为、百度、应用汇、安智、阿里、魅族、美图、机锋等等。
我接触过的几十个 Apps ,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些产品 - 安卓版在不做任何付费推广的前提下,OPPO 和 VIVO 两家商店的自然下载量能够达到小几百甚至更多,其他商店就表现平平了。如果是一个 App 我们可以判定为个别现象,如果十几个 Apps 都是这样的情况,那如何解释呢?去年看过一个 Ted 视频,一位大神卧底半年之久,从长江以南开始,从事各种职业,目的在于想看看普通老板姓都用什么品牌的手机。他当过保安、厨师、线下销售、甚至在工地搬砖,3456 线城市乡镇都去走访了一遍(主要的,不是全部),后来他发现长江以南的手机硬件市场中,有两家独大,独大到满街都是,人手一台,两家还是一个爹生的,即 OPPO 和 VIVO。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有的 App 能够在这两家应用商店获取那么多的量了。究其原因,人家这对双棒体量大啊!
那有哪些方法可以具体到每个商店,实现我们增量的目的呢?
上面这张图表,不是最 Update 的,只是这么一个意思,作为一个 App 推广职位的大神,手里是应该有这么一张总表的,不管你做自己的产品,还是在某一家公司里任职,对于产品来说没有差别,因为安卓商店就那么几个,这是产品和你在不停的调换,商店是不会动的。
根据不同时期的调整及时更新表格,这样大神手里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优质。
奉劝各位一句,尤其是那种天天找人脉,自己懒得动手的人,人脉就是一条线,帮不了你多少,找人脉去商店要优质资源位,基本没戏。人家也有人家要遵守的规定,不会因为你一顿饭把工作丢了,大厂更加严格,饭兜不会和你吃。有那个闲情逸致,不如去踏踏实实找 100 个种子用户,人家 KEEP 当年不是就从贴吧、论坛寻找了 100 位种子用户,一直踏踏实做到今天健康健美类别第一的吗?
还有几种方法:
1、比如适合有线下门店的产品,除了让 App 增量,还希望有客流进店询盘产生转化,地推的方式,无疑就成为了众多创始团队考虑的一个方式了。
2、合作换量:
这是很简单的方法,寻找其他 App,双方的人群画像、兴趣图谱契合度很高,比如交错共融,那就可以择期来安排,Banner 位互换,专题页互换等等。
再次,App 推广主要的阵地是各大应用商店,App Store 就不说了,创始团队如果不重视的话,趁早提出离职,没必要在那耗着,做半天 iOS 日均下载量不到 100 ,纯属浪费时间,耽误的是你自己。商店以外的流量获取渠道也有很多,App 推广大神不会放弃那边的流量。
先要做个自己的流量价格思维导图,之后根据自己所在团队的开发能力一个一个梳理:
搜索引擎 - Web Wap 的 SEO,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会 SEO,实则不然,搜索引擎过来的流量还是比较靠谱的。那你就提需求,写个 SEO 需求文档给开发,请求 PM 协助,尽快按照你的需求实现,能做 SEO 的,没必要做投 SEM。
泛 SNS - 国内主要是双微并举,加上贴吧、豆瓣、垂直论坛,国外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国内的用户就不去使用 Instagram、Facebook、Pinterest 等社交产品,内容制造 + 内容分发,才能获取更多的流量。
不知道怎么写着写着除了个这玩意.....
吓死宝宝了。。。。这要是白写了,我以后就不写了。。。。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 0000 0000
公司地址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公司名称
顺盈平台官方指定注册站